宝宝营养不良家长们一定要重视起来,因为宝宝再婴儿时期是各方面身体发育最关键的时候,如果这时缺乏营养,将对孩子一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父母要一定要及早发现,及早着手改善。宝宝营养不良怎么办?
1、改变喂养方法,婴儿因为认知和语言系统都没有发展好,所以不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意向,这时需要喂养者认真观察婴儿的需求,及时改变不良的喂养方法。检查是否由疾病引起,有时候营养不良,可能是因为孩子本身有其他疾病影响他对食物的摄入及吸收。发现疾病应尽快治疗,然后结合其他方法恢复孩子身体的营养。
2、促进孩子肠胃功能,肠胃功能不好也会导致营养不良,建议给孩子吃点健胃的食品或药品,如果肠胃疾病比较严重需尽快去医院就医。肠胃不好的孩子,不要逼他一下吃太多,这样反而会加重他肠胃的负担,可以让他少食多餐。
3、正确认识孩子厌食,孩子厌食很多时候不是口味的问题,而是心理层面的问题。有些孩子厌食是被家长逼出来的,例如孩子偶尔一次不想吃大葱,家长就会强迫他吃,这就加重了孩子对洋葱的反感,而且在吃饭时由于受到家长的威逼,孩子会把这种不愉快的感觉与吃饭相联系,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孩子厌食。当孩子厌食时,家长要切实引导,从另一个角度让他喜欢上吃饭。
婴幼儿的营养饮食要均衡,随着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人们菜篮子里的食物品种也越来越多,可我们依然会听说很多宝宝有营养缺乏的现象。这种食品丰富条件下出现的营养缺乏,并不是过去所说的营养不良,更多的是指由于营养摄入的不均衡而导致的个别营养素不足。这种现象之所以发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
添加辅食不合理。有些妈妈在给婴儿添加辅食时,不注意各个阶段的婴儿的发育状态,没有一定顺序的添加或什么最有营养就添什么,导致婴幼儿是吃什么拉什么或消化不了吐了或积食或影响到婴幼儿脾胃的正常发育。
2、喂食不注重婴幼儿的发育过程。婴幼儿的唾液腺一般在三月后才发育。对于一些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以及豆制品应分阶段喂养。牛乳和母乳虽属动物蛋白,但由于其颗粒小容易被吸收。2—3月的婴幼儿可以吃些鱼肉,搅碎成肉泥喂给宝宝。营养丰富且易吸收。只有在8—9月后的幼儿才可以吃动物蛋白或植物蛋白或豆制品。在这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喝些菜汤,以增强肠道的消化蠕动。
3、母亲太过营养。妈妈生完小孩后,的确需要滋补,因为母亲在怀孕及生育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体能和营养,中医上认为是气虚加血虚,需要大量的产后调养。但是母亲在
坐月子的过程也是哺乳期。母子关系在胎儿脱离母体后通过哺乳来维系。当然也有抚摩等。妈妈通过乳汁将营养、免疫,也包括细菌、病毒。如若妈妈的营养过剩或大鱼大肉的导致乳汁内脂肪堆积,乳汁过厚就会导致宝宝消化不了或吐或泻或积,出现营养不良。进而出现宝宝偏瘦、体质下降、疾病百生。
现在所说的宝宝营养不良,并不是吃不饱所造成的,而是因为缺乏某些营养素,宝宝的营养摄取不均衡所导致的。因此在喂养宝宝时,父母一定要注意这些事项。临床上以体重明显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和皮下水肿为特征,常伴有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急性发病者常伴有水、电解质紊乱,慢性者常有多种营养素缺乏。严重营养不良的孩子往往出现浮肿,脸色变得像泥膏且闪闪发光,脸也越来越“胖”。现在,我们来一起看看宝宝营养不良有哪些后果。
体重不增是营养不良的早期表现。患儿消瘦,皮下脂肪逐渐减少以至消失,皮肤逐渐失去弹性,苍白,肌张力逐渐降低和肌肉松弛。重度可有精神萎靡,反应差,体温偏低,脉细无力,无食欲,腹泻、便秘交替。合并血浆白蛋白明显下降时(低蛋白血症),可有凹陷性浮肿、皮肤发亮,出现呈水肿面容的“大头娃娃”,严重时可破溃、感染形成慢性溃疡。重度营养不良可有重要脏器功能损害,如心脏功能下降,可有心音低钝,血压偏低,脉搏变缓,呼吸浅表等。常见的并发症有营养性贫血,可有多种维生素缺乏,约有3/4的病儿伴有锌缺乏,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故易患各种感染,如反复呼吸道感染、鹅口疮、肺炎、结核病、中耳炎、尿路感染等;婴儿腹泻常迁延不愈加重营养不良,形成恶性循环。可并发自发性
低血糖,患儿可突然表现为面色灰白、神志不清、脉搏减慢、呼吸暂停、体温不升但无抽搐,若不及时诊治,可致死亡。